清晨的阳光洒在市公安局的办公楼,周霄云与张威武的警服肩章在晨光里轻轻碰撞——这对双警夫妻的一天,总从这样并肩的默契开始。
他们是刑侦战线的战友,也是柴米油盐里的伴侣,把一个双警家庭经营得像春日暖阳,既照亮了彼此,也温暖了邻里。这个先后摘得淮北市“最美家庭”“五好家庭”、安徽省“五好家庭”的小家里,藏着太多关于爱与坚守的故事。
工作中的周霄云。资料图片
厨房里的烟火,藏着最暖的牵挂
周霄云的婆婆张传荣至今记得,十年前从亳州来淮北那天,她摘下戴了二十多年的教师胸牌,把老宅钥匙轻轻压在抽屉最底层。“俩孩子都是警察,忙得脚不沾地,我来搭把手。”这一搭,就是三千多个日夜。
傍晚周霄云推门回家,总能看见婆婆把晾好的警服叠得方方正正,而她反手系上围裙钻进厨房时,婆婆已悄悄把孩子的作业本摆到了书桌中央。十年婆媳,没红过一次脸,连小区保洁阿姨都纳闷:“咋从没听见她们家吵过嘴?”周霄云总笑:“妈把心掏给我们,我能不心疼她?”
张威武的加班常态是“月亮当路灯”。但无论凌晨几点回家,客厅总留着一盏暖黄的灯;厨房的铝锅里,永远卧着两个金黄的荷包蛋,葱花在热汤里打着旋儿。“他出警累,一碗热面下肚,啥疲惫都没了。”周霄云说。
有次张威武带着一身寒气进门,接过面碗时,看见碗底压着张纸条:“今天儿子说,想爸爸了。”硬汉的眼眶,瞬间就热了。
周霄云是河南信阳姑娘,几百公里的距离隔不断乡愁。张威武记在心上,每逢长假,车后备箱准塞满淮北的特产:“走,带咱娃回姥姥家!”丈母娘总跟邻居夸:“我这女婿,比亲儿子还贴心。”
微信群里的“警徽”,暖了整个小区
“谁看见俩一年级的娃了?穿蓝校服,背着奥特曼书包!”去年夏天的一个中午,小区三百多人的邻里群里,一条求助信息像块石头投进水里。
周霄云刚下班拐进小区,手机“叮咚”一响。她立刻拨通张威武的电话:“别回单位了,咱分头找孩子!”彼时地表温度直逼38℃,柏油路晒得能烙饼,周霄云的警帽檐往下淌汗,张威武的制服后背洇出深色的汗渍。二十多分钟后,张威武在小区后巷的槐树下找到了俩“小调皮”——正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。
当他们把孩子送回家,家长红着眼圈要道谢,周霄云摆摆手:“都是邻居,应该的。”群里消息刷成了屏:“还是警察靠谱!”“这家人心真好!”
冬天大雪,小区主干道结了冰,老人孩子出门直打滑。张威武扛着铁锹站在单元门口时,睫毛上还挂着雪粒。“我先来!”他一锹下去,积雪溅起半米高。没过多久,二楼的大叔、三楼的宝妈、刚放学的高中生……纷纷拎着工具加入。
铁锨碰撞的叮当声里,雪堆旁堆起了个歪歪扭扭的雪人,脖子上还系着条红围巾——那是周霄云家孩子的旧围巾。
“现在咱小区,谁家有难处喊一声,准有人搭把手。”邻居李阿姨说,“这都是霄云两口子带头的功劳。”
并肩作战的“战友”,岗位上的追光者
大学图书馆的初见,周霄云记得清楚:张威武抱着本《法医病理学》,阳光透过窗户,在他睫毛上投下小扇子似的影子。“他说想当法医,让逝者‘说话’;我说想做研判,在数据里揪出真相。”如今,这对同穿警服的恋人,把理想种在了淮北的土壤里。
周霄云的办公室总亮到深夜,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在她眼里织成网,指尖敲键盘的节奏比钟表还准。凭着这份敏锐,她屡破大案,个人二等功、三等功的奖章在抽屉里排了一排,“全省杰出人民警察”的证书,更见证了她在工作中的出类拔萃。
张威武的战场是从细微处寻找证据。“安徽省刑事技术青年人才”的头衔背后,是数不清的通宵和对每一个细节的较真。
有次办专案,周霄云从海量监控里锁定嫌疑人轨迹,张威武同步从物证中提取关键线索。两人在专案组会议室碰头,对着黑板推演时,眼神交会的瞬间,不用说话就懂彼此的意思。“他俩搭档,案子准能破!”同事们总说。
孩子眼里的“超人”,最好的教科书
对于孩子的教育,夫妻俩一致认为:言传身教,做好两个孩子的第一位老师。
教室里,儿子周明宇的作文《我的爸爸妈妈》被当成范文:“我爸爸穿白大褂,能解开许多秘密;我妈妈看电脑,能让坏人无处藏。他们回家再累,也会陪我拼乐高。”
五岁的妹妹在幼儿园画全家福,总给爸爸妈妈的衣服添上亮晶晶的肩章。有次老师问:“爸爸妈妈做什么最棒?”小姑娘奶声奶气答:“妈妈会给奶奶捶背,爸爸会帮邻居铲雪!”
这对双警父母没时间送孩子上学,却把“责任”和“温暖”刻进了日常。周霄云教孩子叠被子时说:“就像整理案卷,要整整齐齐才像样。”张威武带娃扔垃圾时讲:“垃圾分类就像找证据,不能错放一个。”在爱里长大的孩子,眼里总闪着光。
13年相濡以沫,警服的藏蓝早已融进生活的底色。从大学图书馆的初见,到淮北街头的并肩巡逻,从厨房的热汤面,到邻里群的暖心话,周霄云与张威武把“爱”写成了两份答卷——一份是对职业的忠诚,一份是对家庭的守护。
“未来的路还长。”周霄云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,身旁的张威武轻轻点头。他们知道,只要牵着彼此的手,脚下的路就永远温暖明亮。(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张雯迪)